《辛亥革命》教学反思
王艳歌
第一,教学总体设计思路反思
在备课时,研究新课标之后,确定了这节课的重点有两个,一个是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另一个是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难点有一个是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第一个重点,因为是比较死的东西,因此采取了表格法和讲述法,而第二个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因此,采用了分组讨论的方式。因为要采用问题与材料教学法,因此,除了问题导入,材料的设计也必须考虑。一开始,材料设计为后人对辛亥革命的评价,问题设计为“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但是,后来考虑到,评价辛亥革命是一个大课题,初二的学生没有什么基础知识,不可能做出有意义的探索,只能是看课本内容。因此,后来材料改为呈现三段话,一段是表述辛亥革命后社会大变革的文字,而且是当时人所记载,另两段材料则选自陈独秀和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后的评价。而问题也改为辛亥革命之后对中国社会有哪些影响,又有哪些遗憾,使学生能够讨论。
主体定下来之后开始搜集相关资料,开始设计教学过程,开始做课件。在备课过程中,发现辛亥革命虽然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但是学生没有办法理解为什么要学习辛亥革命,为什么要纪念孙中山和辛亥革命。因此,即考虑到,辛亥革命留给我们的价值是什么。在这一段备课过程中,主要是参考了李树全老师的教学案例,从辛亥革命留给我们最重要的财富是什么入手,呈现材料《与妻书》,从这个角度去思考,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同时,体会历史的现实性。
在导入设计上,一开始设计为“你知道在广州有哪些与孙中山先生有关的建筑?为什么在会有那么多纪念孙中山先生的建筑?”主要是考虑到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切的与历史相接处,对历史有更深刻的现实性感受。但是,后来教研员说了这么一句“大多数老师都是这样导入的”,便觉得可能会缺乏新意。到底该怎么导入呢?联想起高中教材中有这么一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里面有讲到辛亥革命前后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化,便想着从这一方面入手,导入设计便改为“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有这么一场革命,在革命之前,我们中国有皇帝,在革命之后,我们有了总统;在革命之前,我们称“老爷”、“大人”,在革命后,我们称“先生”、“君”。这场革命出现于101年前,它被我们胡锦涛主席誉为“开启了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让学生对辛亥革命有最初的一个印象。
通过这次的区公开课,不仅锻炼了应用教学理论的实践能力,更主要的是,让我懂得了,让学生了解历史的真正价值,才是让学生真正喜欢历史的动力。
第二:学生历史认识的反思:
对于辛亥革命,学生的相关知识并不薄弱。广州有着相当多的关于辛亥革命的资料,如道路命名中山大道,如建筑中山纪念堂,一些历史纪念碑如黄花岗起义等等,因此,在教学中讲述辛亥革命并不难。但是,学生对于辛亥革命的影响意义却是非常陌生的。这一方面是由于学生对于中国整体近代史的把握能力比较低,更主要的一方面是学生对于民主、自由等概念的缺乏认识。课前询问学生,他们往往是从大的方面去思考,比如说你怎么去评价辛亥革命。因为之前学习历史,已经运用过很多次评价历史人物、历史角度的方法。因此,在教学设计中,重点侧重于辛亥革命留给我们的财富这个角度去探究。学生在这堂课后的,不仅仅掌握了辛亥革命的史实,更主要的是学会思考“前人的探索留给我们的价值”这个角度。从而从学生的历史研究角度更加的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