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您当前所在位置是:: 首页 > 资源中心 > 教学反思 > 教学反思
历史《教学反思--老生常谈 旧话重提》 高一张雪
发布时间:2020-09-09     作者:     访问量:1120次   分享到:

老生常谈  旧话重提

——关于小组运用的几点思考

陕西师范大学杨凌实验中学  张雪

小组活动是日常教学中较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学生学习活动方式之一。在日常各科教学中都得到较为普遍的应用。通过多年来的实践,在小组运用方面既发现了一些问题,也获得了一些心得。

首先,小组活动在调节课堂气氛,调动课堂积极性,激发学生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等方面发挥着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相比于传统授课和单个提问其优势毋庸置疑。但是,通过近一年的课堂实践与操作,我发现小组运用中如果教师导控失策的话就容易出现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耗时却无实效,表面热闹,实际作用却不大。一次小组运用耗时至少得5分钟左右(包括讨论与展示反馈),如果一节课用两次小组合作的话,那就得10分钟左右,加上自主学习部分,基本需要用掉半节课的时间。如果教师问题设计铺垫不到位,或者问题太难的话,很多小组在沸沸扬扬的一番讨论过后,得出的答案却与正确答案相差甚远,这势必需要教师重新进行深入的讲解,这样一来,时间就会被浪费。

部分小组成员被边缘化或自动边缘化。由于每一个小组的成员在学习能力上都会存在差异,在讨论和发言中,部分程度较好的成员讨论更积极,能更自信的表达自己的观点,部分程度相对较弱的学生就会有意识的流放自己,使自己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既不讨论也不发言,只是做为一个忠实的听众,如此一来,小组成员间的差距就会越拉越大。

回了家却走错了路。很多小组在讨论的时,很热烈,在小组展示时,答案也很正确。原因一方面是很多小组成员过于追求功利化,将为小组加分视为最高荣誉,而忽视了讨论的真正意义,为了加分,拿资料读答案。还有一种现象就是结论对了,但是如果再追问得出结论的依据时,你会发现,部分学生的回答却是错误的。

当然,提出以上问题并不是意味着反对小组运用,相反,是为了让小组运用能在实践中变得更成熟更合理,使学生的发展之路走的更和谐,使高效课堂更高效,通过矫正这些错误使课堂和我们的二级建模更优化。因此,要避免以上问题,就需要教师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注意小组运用的时机,不要为了小组讨论而讨论。

问题设计精细化,将问题分层,做好铺垫引导。当我们在给学生抛出一个问题时,我们应提前对问题进行预估,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学生是否能通过讨论直接得出结论,他们有可能在哪里出现盲点,又有可能在哪里出现分歧,或者在某个地方学生的能力还不足。有了这些提前的预判,我们在设计小组交流合作时,就应该对问题进行调整,将某一个大问题进行逻辑性的分割,利用问题本身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小组讨论的时效性就会大大增加,节省时间,提升准确性,增加小组成员的参与度,使得一部分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也有可能加入进来,从而有效防止小组成员的被边缘化,尽可能的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体会参与的快乐,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带给他们更强的学习欲望。

教师参与讨论并适当的予以追问。很多时候,老师们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有可能会游离在这一过程之外,在讲台上巡视或者在教室里行走巡视,思维的注意力和焦点没有真正放在讨论本身。最好的做法就是在预设的基础上参与学生讨论,倾听他们交流的过程,适时的插入“为什么?”“你是从哪个角度思考的呢?”“同组内是否还有不同看法?”“这样说会不会有什么问题?”“哦,你的说法好像很有道理,但是如果我们从××角度想的话……”。通过这样的交流与引导,教师一方面会及时发现学生思维的误区、知识的误区,及时给予矫正与引导,这样就会避免表面热闹却无实效,以及回了家却走错了路的误区。当然,一些非常有意义的错误有时可以当做一种新的生成出现的契机,是可以将错就错,提出来在全班进行进一步讨论的。事实证明,当老师在参与某些组的讨论的时候,你会发现其他小组的讨论也会更加的热烈,因为学生需要被关注。

所有问题的症结,其实就在于教师的导控是否得力,关注度是否足够。加强教师导控,让小组运用结出更丰盛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