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或许是文科特性,大多数的学生认为历史是一门只需要死记硬背的功课,只要记得多就可以考高分,这就使得学生并不重视历史科目,上课时也以一种可有可无的态度学习。当教师提问时,回答的永远只有固定的几个同学,其他同学往往只是跟着说,造成一种课堂活跃的假象,而当单个提问时,问题就暴露无遗了。在此情况下,为了让同学们能够记住基础知识点,教师则会用大量时间请同学们大声朗诵,而这就又变成了机械灌输的课堂。长此以往,就成了一个解不开的死循环,教和学都变成了机械灌输和死记硬背。那么,如何做才能改变这一现状,提高教学效率呢?以下是我对历史教学的一点思考。
一、 备课环节
备课是良好课堂教学的基础。课本上的知识有一个特点,逻辑和条理性强。但同时,
课本的讲述过于简单,如果只按课本的节奏走,那么毫无疑问,学生接受的知识只是最表面的,而且如果教师所有的表述都是课本原话,那么学生又有何必要集中注意力呢?直接看课本不是更有效率。
因此,认真备课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比如,《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这一课,课本分为了战国七雄,商鞅变法,都江堰这三个子目。乍看起来,这三个子目是并列关系,如果按照课本节奏讲,那么就是战国时期争霸战争变成兼并战争,逐渐剩下七个比较大的诸侯国,其中秦国因为商鞅变法而成为七国之中最强大的国家,而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各国注重兴修水利工程,都江堰即在此情况下应运而生。这样讲虽然也没什么问题,但对于同学来说,却有点索然无味了。当我们换个角度,以秦国的发展为线索,整个课程对于同学的吸引力却会大为增加了。在导入环节,展示弼马温的图片,提问同学是否知道某个国家和马有关?这个“马夫国家”后来又变成了什么,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又发生了哪些事?以秦国的发展窥探整个战国的发展,以小见大,既能吸引学生兴趣,又能理清社会变化,何乐而不为呢?
二、 教学活动
课堂是学生接受知识的场所。课备的再精致,如果在课堂上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性,那也
只是在做无用功而已。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重点还是在学生的“主体性”。如新课改所示,教与学实际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1. 联想式教学法。传统课堂的模式都是老师讲,学生听,包括现在大学课堂也是此种模式。不能说这种模式不好,只能说对于初中、高中阶段的学生不是那么适用。因为大学生理解能力与自控能力强,他们只需要听在某一问题钻研一生的老教授陈述自己的观点即可。但中学教育却并不能如此。中学孩子正处于成长阶段,自控能力差,理解能力也正在训练中,他们没有足够的耐心去集中整整一节课的注意力,而中学的知识也相对简单一点,学生会觉得“看即是会”。同时,中学学生也拥有极强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里,他们对很多问题都要问个为什么,却也容易似是而非,被表面的东西所迷惑。因此,对于教师而言,联想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便显得十分重要了。根据教材或者是备课素材,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与老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与老师共同探讨、交流。这种教学方式的好处在于会将遥远的历史拉近到现实生活中来,使学生认识到,历史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只是存在于课本里的生硬无趣的知识,而是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东西。比如,在讲到商鞅变法的“军功爵制”时,我会提问,“首级”这个词的意思是什么?它是如何来的?其实它与商鞅变法时的军功授爵有关,此时的战场上会有这样一种现象,无头尸体特别多,这是因为商鞅规定,用首来邀级,拿的首越多,所授予的级别就越高,此后,首级就逐渐成了一个专有名词。在已完成的课堂活动中,这个词的起源确实非常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提问这一政策的好处,大多数学生都能回答出其极大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这一影响。这种文字游戏,对于处在好奇心极强的青少年阶段的学生来说,非常能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而如果恰巧有同学知道这些文字来源,那么他们的自我满足感也会得到的提升。
2. 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当代孩子接受知识的途径非常广,因此,他们往往已经接受过很多成年人可能都不了解的知识信息,而在这些信息轰炸中,他们的理解能力可能也已经大大超出老师的想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要大胆放手,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让学生主动地去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影响,从而达到所预期的学习目标。 比如,在《秦统一中国》的教学设计中,先请同学们自主思考,秦统一中国的原因是什么?在同学的思考和讨论中,其实可以发现,大多数的原因他们都可以想到,只是一些历史人物,如尉缭、李斯、王翦等人需要教师补充说明。其次,再抛出问题,如果不是秦,中国还会不会统一?有的同学认为会,有的同学认为不会,将这两派别的同学做一个小小的辩论,其实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而且这样做同学的记忆也比教师干巴巴的讲解、展示材料要深刻的多。而当讲到秦始皇巩固统一时,设计一个小小的与秦始皇共同出游环节,让同学身临其境感受秦始皇出游面临的困境,并思考为解决这些困境,他会怎么做?统一文字、货币、车轨、度量衡这些措施也就不难理解了,这样做,在短时间内可以创造一个浓厚的学习气氛,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体现,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他们的课堂积极性也会变得更高。
三、 作业的布置与批阅
作业是对学生学习的一个检测,也是对课堂环节的一个补充。全面、合理的作业可以
有效促进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记忆。这就要求教师,凡是布置给学生的作业,教师必须先弄清楚每道题目的考点,精心选择并把握作业的难易程度,在基础性和提高性上双管齐下。真正做到“宁可教师多费事,不让学生做废题”。
在作业批改中,批语也是一个重要环节。上课第一周时,学生对一切都保持着新鲜感,这时他们会非常在意每一个对错。但当时间逐渐拉长,学生的兴趣降低,纯粹的对错符号已经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这时,如果教师在批改过程中,加上几句评语,那就能大大吸引学生的兴趣了。比如,对于字写的很潦草的同学,可以批注“题做的很好,如果字写的整齐一点,就可以得满分了”;对于作业做得很完美的同学,也不妨写下一些赞美之语,如“今天的作业我很满意”、“优秀”、“学习之星”等,在旁边再画个笑脸点缀。对于这类亲切而温暖的评语,学生的反映绝大多数都会很好,它不仅有利于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些心得。踏入教师岗位之后,才深刻感受到教育行业的不易,教学对教师的要求从来不简单是懂知识那么简单,它需要关注到学生的方方面面。总之,历史教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每位历史老师不断学习,积极探索。在“新课改”的春凤下,让我们一起把握新课程的主旋律,坚持学生主体地位,不断向课堂注入“活水”,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能更好地享受历史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