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动态
您当前所在位置是:: 首页 > 教学教研 > 教研动态 > 教研动态
语文路上,我愿做一棵树
发布时间:2020-06-18     作者:     访问量:1582次   分享到: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颗灵魂唤醒另一颗灵魂。”在语文路上,我愿用心做一棵树。

向更深处扎根,做一个阅读型的老师

记得刚参加工作时我也爱读书,可是那时候只是因为教学的需要,只是被动的去读一些与教学有关的书籍。随着教学时间的推移,教材越来越熟悉,我的思考也越来越深入,越来越感觉到读书对于一个语文老师是多么的重要。于是,我坚持放假就去书店买书。开始是只买杂志,像《读者》《意林》《智慧与思维》《青年文摘》《儿童文学》等,后来是名师教学类作品。读的书越多,越是觉得知识文化的欠缺。于是我开始去读文学类作品。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阅读余华的《活着》那本书,我刚刚读完作品不久,电视剧《福贵》就上映了,电视剧我两集都没看完,我就把《活着》又读了一遍,我愈发感觉到文字的丰富和美妙。

根深方能叶茂。在语文路上,要做好一棵树,就必须扎根于文学的土壤中,做一个阅读型的语文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凡是要求学生读的书,我一定提前阅读,反复阅读。因为我知道,一个喜欢阅读的老师不一定能培养出喜欢阅读的学生,而一个不喜欢阅读的老师一定培养不出喜欢阅读的学生。因此,无论从自我成长的角度,还是从教育需求的角度,我都必须要做一个阅读型的老师。


重视朗读教学,享受每一个朗读的瞬间

岁月可以让我们的容颜变老,但是激情却可以使我们青春依旧。在我的语文课堂上,朗朗的读书声永远是贯穿课堂的主旋律。或者是我读,孩子们听;或者是孩子们读,我听;亦或者是名家读,我和孩子们一起听,在享受中不知不觉地走进文本。

学习泰戈尔的散文诗《金色花》时,我先和孩子们一起聆听朗读录音,然后请孩子们跟着录音朗读,再请孩子单独朗读,我发现好多孩子在小学时候养成的唱读习惯一下子就改过来了。对于初到中学的七年级孩子来说,这无疑是一次成功的蜕变。这应该就是朗读的魅力。当我和孩子们一起聆听《黄河颂》一文的朗读时,我惊喜的发现,许多孩子已经不由自主的轻声跟读起来了,听读完毕,我把课文分出男女领诵,男生齐诵,女生齐诵,全体齐诵的不同任务,孩子们很快就能把握住诗歌的情感基调,至于诗歌的层次理解,基本上在诵读中就可以完成了。小说的学习我也没有忽视朗读教学,例如学习《驿路梨花》时,我就借早读时间和孩子们一起聆听了课文朗读,只开篇的“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一句,就足以将孩子们很快带入课文中去了。课堂上,我请孩子们找出文章中描写“梨花”的语句圈点勾画并大声朗读,之后的语句分析,主题感悟一下子就变得很简单了。

用心发现教育契机,适时推荐课外读物

尽管我力求保持教育激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然而总有学生并不买账,难以跟上步伐同步进入作品。尤其是对于那些有阅读恐惧症的孩子,当你激情满怀地讲解时,他们仍会目光呆滞甚至灵魂出窍。这样的尴尬,恐怕每个老师都会遇到吧。我所带的班级就有这样的孩子。

那天,语文课上,我兴致勃勃的带着孩子们欣赏《动物笑谈》。意外地,我发现平常无动于衷,经常走神的那几个孩子眼里放光。课后,我立刻向全班同学推荐了课外阅读《所罗门王的指环》。并且,我迫不及待的马上打电话给那几个孩子的家长,建议给孩子购买《所罗门王的指环》。几天后,我欣喜地发现,这个神奇的“指环”已经戴在这些孩子的手上了!果然,后来的语文课堂上,这几个孩子越来越兴奋,眼里放光的时候越来越多,甚至于在课后小心翼翼地提出各种课内课外的疑问了。

不久前,在《骆驼祥子》名著导读课上,那个胆小的孩子居然开始和同学展开争论了,并且表达的很流畅,表述有理有据,态度不卑不亢,脸上的自卑一扫而光。更令我惊喜的是,她的作文竟然也可以得到“优”评了。我知道,我已经成功地摇动了一棵树,为孩子推开了一扇门,那扇门里的阳光和鲜花已然让孩子怦然心动了。孩子已经不知不觉地在阅读中爱上了阅读……

 语文路上,风正好,我愿做一棵树,做一棵摇动另一棵树的树……

微信图片_20200618111816.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