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惑,都说孩子生下来就是一张白纸,为什么长着长着,却千差万别。有的孩子自信、阳光、积极,活力满满,不惧任何困难与挑战;有的孩子却怯懦、自卑、忧郁,没有朝气。
究其根本,必须承认,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有相当大的部分来源于我们这些养育他们的家长。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能量源泉。孩子最终会变成什么样子,取决于我们传递给孩子的能量类型。当我们不断地给孩子传播滋养孩子的正能量时,我们的孩子就会元气满满,充满朝气;相反,家长传递消耗孩子的负能量时,我们的孩子就会变得死气沉沉,没有朝气。哪些是消耗负能量?哪些是正确地为孩子赋能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一、常见的“负能量”行为
(一)经常唠叨讲道理 总觉得孩子很多事都不懂,很多事都做不好,需要我们不断地提点他们,可以说唠叨是父母的标配特征。我们觉得自己是真心地关心孩子,却很少有孩子真的会享受这种被唠叨的感觉。甚至,太多的道理,对孩子而言反而是一种折磨。心理学家马歇尔说:“当语言倾向于忽视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至彼此疏远和伤害时,这种沟通方式让人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喋喋不休讲道理,看似为了孩子好,其实正在侵蚀孩子的能量。因为孩子感受到的只有父母的不信任和操控,所以他便把能量都消耗在了抵抗上,而不是改变上。事实上,你说得越多,孩子往往越不听话。反过来,我们又要怪孩子难管、叛逆,然后恶性循环,孩子会与我们越走越远…… (二)经常向孩子抱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会有各种各样的负面情绪,时不时就会有抱怨,而且我们抱怨的对象经常是自己的孩子。所以孩子们可能经常听到类似的声音,“我怎么这么倒霉啊?”“怎么什么事情都落到我的头上了?”“我怎么生了你这么个东西?” 偶尔的抱怨的确可以让我们解解压,然而在父母的各种抱怨声中,孩子就成了最大的牺牲品。他们就像一个“情绪垃圾桶”,被负能量围绕,甚至有可能会让一些敏感的孩子觉得因为自己父母才过得不幸福。当父母忽视了孩子的承受力,对孩子不停地抱怨诉苦,就会容易将负面情绪传染给自己的孩子,久而久之甚至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大人对待生活的态度,也是一种教育。充满抱怨的家庭,难以养育出快乐朝气的孩子。 (三)经常在小事上过度指责孩子 即使你看过很多书,学习过无数的育儿知识,在面对孩子犯错或者不端行为,有时候也很难做到理性的心平气和。有些时候,即使孩子只是犯了一些小错,我们为了给孩子留下深刻教训,甚至会故意放大,且频繁地指责孩子。 不停地指责,批评,就像一把把利刃,会消耗孩子太多的精力和心力去对抗。当孩子的能量被过度消耗,心中就会只剩下挫败感和无力感。甚至有学者指出,父母对孩子的苛责,会让孩子形成自我攻击型的自尊。简单来说,过度指责,其实就是一种隐性攻击,它让孩子在不断被否定和被批评的环境里,逐渐失去自信和阳光,在焦虑内耗中消磨了活力。
二、怎样为孩子赋能?
(一) 经常赞美孩子 赞美的力量远比我们想象中的大。适当的赞美,可以给人带来惊喜与光明。赞美最重要的目的是传递对孩子能够利用自身的特长和优势,来产生改变的希望与信任。赞美要让孩子从生活情境和生命经验中充分挖掘、觉察并应用自身的优势力量、有效方法、成功经验和小小进展,促成孩子所期望的目标的实现。 (二) 以身作则 以身作则是父母教育的基石。父母不仅是孩子的教育者和第一任老师,更是他们学习的榜样。父母的一言一行将影响孩子的发展。如果父母经常展现诚实、尊重和善良的行为,孩子通过观察学习到这些美德,这些价值观将成为孩子内心的一部分。相反,如果父母的行为与他们的教诲相悖,孩子会感到困惑,甚至产生自己的价值观混乱。父母的行为也会影响孩子的社交技巧和情绪管理能力。
(三)营造轻松的家庭氛围
对于孩子来说,家庭氛围属于精神环境,它往往是无形的。在很大程度上,家庭氛围能决定孩子的心理品质及人格发展,可以说它影响着孩子的一生。轻松、民主的家庭氛围,会让孩子身心放松,舒畅地投入到学习、认知活动中,建立起正确的学习动机,更懂得自我管理、自我控制和很强的学习力。温馨、有爱的家庭氛围,会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被爱包围,心中充满安全感,性格开朗、有自信、情感丰富,他会懂得关心人、爱人,幸福力也会更强。积极、上进的家庭氛围,也会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孩子,并内化为孩子的性格品质,他会更加努力、乐观,形成正确的观念,不断成长进步,提高抗挫力。
(四)允许孩子有负面情绪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说:“未被表达的情绪永远都不会消失,它们只是被活埋了,有朝一日会以更丑恶的方式爆发出来。”当孩子出现负面情绪时,我们不要着急否定,允许和引导他及时沟通和表达负面情绪,这不仅不会消耗孩子,反而会让孩子因为情绪的真实流动和被接纳感,而更加亲近家人。愤怒、悲伤,这些看似负面的情绪,从来都不是洪水猛兽。它们一旦被温柔地接纳、被正确地表达,就是凝聚家庭亲密关系最好的粘合剂。
(五)减少内疚式的教育
心理学家霍金斯认为,羞愧和内疚是人对自己伤害最大的不良情绪。愧疚感最大的“杀伤力”就在于会让孩子转向自我否定、自我攻击,慢慢消耗孩子内心的能量,损坏孩子的人格和自尊,让他们变得自卑、脆弱、焦虑。所以我们作为父母,要分清楚,我们所谓的“爱”,到底是孩子需要的,还是我们的自我感动。
(六)适当放下掌控欲
家长总是以自己有限的人生经验指导孩子的人生,想让孩子能在自己为他规划好的安全通道里度过一生。然而,孩子的成长道路也不是唯一的,而父母思想意识和眼界跟不上,以爱为名的规划反而会误了孩子。真的为孩子好,需要我们放下自己的控制欲,把主动权交还给孩子,让孩子按照自己为其设定的人生轨迹去生活、去经历、去体验、去摸索,哪怕会摔跤、会流泪。我们可以从孩子作业以及兴趣爱好等方面开始尝试着放手。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要做的就是陪伴、指导、尽力教育,给孩子依靠和力量,让他在未来能勇敢坚毅地走自己的人生之路。爱ta,尽我所有,如ta所是。
文章来源:德育阵地